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3-2 家鄉開發的故事

土地的開發


在漢人還沒到六家庄(竹北)之前,這塊土地本是原住民平埔族道卡斯族人的獵場,是被原住民稱為「霧崙毛毛」的荒埔。


乾隆二年(1737),泉州晉江人周家來到竹北的六張犁開墾,開墾成功後,將土地賣給江潘復與王德珪等人,此地形成東興庄聚落。

乾隆十四年(1749),林先坤與父親、兄長從廣東省饒平縣來台,先在臺灣中部居住開墾。乾隆十七年(1752),與族內親戚移居東興社圓寶庄六張犁(今日竹北六家)。

乾隆二十二年(1758)年,林先坤返鄉祭祖並娶妻,隔年邀請族人林孫檀、林珍度與其他姓氏的鄉親一同來台開墾。


林先坤憑著他的領導能力與努力,團結了家族的力量,很快地從要向別人租土地耕種的佃戶,變成擁有自己的土地的地主,並且有能力將自己的土地租借給其他人。

乾隆35年(1770)林先坤創建善慶堂,以祭祀先祖,建立了林家在竹北的家業。

大夫第內部的善慶堂



又因為他熱心公益,林家在地方的聲望也越來越高。在乾隆51年(1786)時,彰化天地會的首領林爽文起兵叛變,林先坤號召鄉民組成義民軍保衛鄉土,並幫助清朝政府軍平定叛變,獲得當時朝廷頒賜「褒忠」匾額及軍功獎勵。


後來,林先坤的兒子林國寶捐款協助淡水廳治竹塹建築磚城,朝廷封他為「奉直大夫」, 其父親及祖父亦同獲追贈此一殊榮。善慶堂也更名成「大夫第」。

(ㄉㄞˋ)夫第全貌

大夫第


林國寶的兒子林繩褒(秋華)在道光十一年(1831)考中鄉試武舉人,因為家族要接待絡繹不絕的賓客,所以林國寶在隔年興建問禮堂,在門口得以豎立旗杆,光宗耀祖。


問禮堂的堂名取自《論語》所記, 林氏先祖林放問禮於孔子的典故。


問禮堂

大夫第前旗杆座
林孫檀家族


此外,乾隆年間追隨林先坤來台灣開墾的,其中有一位林孫檀。因為族人人口越來越多,因此嘉慶10年(1805),林孫檀的兒子林象賢和林象明移居於六張犁附近的芒頭埔,興建「忠孝堂」公廳, 由於創建年代略晚於六張犁林先坤家族的善慶堂,因此被族人稱為「新瓦屋」。 


竹北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園區



忠孝堂公廳


水利的興築


臺灣新竹農田水利會  霧崙毛毛─東興圳 紀錄片
資料來源:太米國際有限公司



東興圳原名六張犁圳。實際開拓者是六家林姓聚落裡的林欽堂宗族(林欽堂林先坤一同來台),引頭前溪水灌溉六張犁的農田。有些資料上會寫東興圳開拓者是林根德,事實上林根德不但從未來過台灣,而且是六家林家來台祖十四代之前的開饒平始祖。之所以用林根德的名字當成開拓者,應該是有團結整個林姓宗族,共同維護水圳順利運作的考慮。

開拓成功後,稻米產量穩定上升,六家成為大新竹地區主要的稻米供應地。曾經有「六家熟、新竹足」的諺語在地方上流傳。



東興圳分流成十伍朗圳、高圳、低圳


低圳與十伍朗圳分流處 



竹北市區內因高鐵計畫區開闢的關係,農田已經消失,水圳失去灌溉功能,周邊變成居民休閒、散步的場所。

番子寮水汴頭公園
水汴頭往昔是水圳分流的地方,現代則成為休閒的公園。

城鎮的形成
根據林先坤家族後裔,前新竹縣長林光華的描述,林先坤在六張犁建立莊園,沿著聚落周邊種植刺竹當成保衛的城牆,防止原住民與盜匪的侵襲。東、西、南三面設隘樓由族人輪流巡邏守望,成為一個防衛型的聚落。

聚落周邊曾有新金順商號,販賣居民生活所需的用品。



新金順商號

居民的信仰


民間信仰:福德正神

福德正神就是土地神,在現今的臺灣民間信仰體系裡,是掌管農作物收成、土地相關事物的最基層神明,閩南族群稱福德正神為「土地公」。

在鄉野田地間,每個小區域幾乎都有自己的土公小廟,客家族群親暱地稱為「伯公」,把土地神當成家中長輩般的親近,是最接近老百姓生活的神明。

現今工商業社會發達,也有人將福德正神當成財神之一,相信能夠保佑商店或公司的生意興隆,業務越來越發達。




十興里勝利二路伍福宮
高鐵計畫區開闢,附近的農田被徵收,縣政府於是撥出用地興建成宗教公園,地方人士將原本十興里附近的五座小型伯公廟合併成一座大型的土地公廟,稱為「伍福宮」。


主祀神:福德正神(土地公)
手持如意與元寶,被附近的土地開發商、商店與科學園區廠商當成財神信仰之一。


同祀神:太歲星君


臺灣民間信仰裡,認為一甲子六十年裡,每年都有一位太歲星君輪值。生肖若是與當年的太歲相同,或是與太歲相對(生肖往後第六個),都需要在家裡或廟裡安奉太歲星君。

目前許多廟宇裡都設有太歲燈,讓信徒登記點燈,求得一年的平安。



民間信仰:義民爺

義民爺是北臺灣最受客家人崇敬的共同信仰對象。

乾隆51年(1786)時,彰化天地會的首領林爽文起兵叛變,鳳山縣莊大田在南部舉兵響應,戰火蔓延全台灣西部。

林爽文的部將王作,甚至攻陷竹塹城(現今新竹市)。當時竹塹城內的最高長官淡水廳同知程峻被殺害,幕僚壽同春到各地召集民間人士,一起組成義軍對抗天地會。

而王作這支部隊,所到之處都為了籌集軍餉與糧食到處搶劫,因此不論是閩南人或客家人的村莊,都有人團結起來為了保衛家園組成義軍跟王作部隊作戰。

當時六張犁地區的林先坤也召集族人與底下的佃戶一起組成義軍與天地會軍隊作戰,最終獲得勝利。

但既然是戰爭,難免有犧牲與死亡。戰後,有位王廷昌出面,自己準備銀兩,請人(鄧伍得)到各處為戰死者收屍,並且與林先坤、黃宗旺、吳立貴等地方人士,一起建造戰死者的墳墓並建立祭祀的廟宇,墳地與廟地則是由戴禮成、戴拔成、戴才成兄地捐獻而來,就是今天在新埔鄉的枋寮褒忠亭義民廟。

同治元年(1862),彰化發生戴潮春事件,因為清朝政府鎮壓八卦會(天地會分支),首領戴潮春因此率領手下與清朝政府對抗,範圍遍及整個中臺灣與北臺灣部分區域。這時新竹縣的義民軍以劉維翰、姜殿邦、張元清為首,再次出征作戰保衛鄉土。


戰後,居民將戰死者葬於義民廟烈士墓旁,稱為付冢。

新埔鎮枋寮褒忠亭義民廟


林爽文之亂犧牲的義民爺墳墓






早期的教育

新北市泰山明志書院
(資料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明志書院號稱北臺首學,清乾隆26年(1761年)設於興直堡新莊的「山腳」(今日新北市泰山區)。


新竹市明志書院構造圖
原址位於現今新竹市大遠百旁明志書院停車場
已於日治時期明治廿八年(1895)遭到拆毀
(資料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因為淡水廳的行政機關搬遷到竹塹城(新竹市),因此地方人士也將明志書院搬遷至竹塹城。首任書院院長為開臺進士鄭用錫

可惜日治時期明治廿八年(1895年),新竹明志書院於市區改正時,開闢道路(今西大路)遭到拆除。

現址改建為明志書院停車場。


明志書院停車場


客家人的私塾兒童教材:四言雜字
這類專為兒童編寫的教材,作者編寫時可能沒有正式取名字,或是在人手抄寫的過程沒有把作者與書名抄錄進去,所以通常以每句話有幾個字來當作書名,四個字一句就稱為「四言雜字」。

在臺灣客家人居住地區,比較流行的四言雜字,依現有證據猜測,可能是居住苗栗、臺中一帶的張姓客家人,大約於1812~1875年間寫成,後來日治時代、二次大戰後都有人加以修訂改寫。

這本書的內容大約可以分成記帳、烹飪、蔬果、肉類、農具、家用等等。以前在私塾裡,家長送小孩讀書認字最大的目的在於讓小孩能夠自己寫信、記帳,學習往後生活的實用技能。

因此這類為兒童編寫的啟蒙教材,大多以生活常用字詞為主。






私塾教育所用課本

私塾的教材,全文無標點符號
學生需要由老師帶領斷句做記號

粗體大字是經書本文,小字是註解經書者所做的解釋。

這本書教材是學校教務處李坤璉主任的祖父,早期開設漢文私塾(暗學仔),所留下來的教材之一。


開發中的衝突與融合


開發中的衝突─分類械鬥:

主要是指18世紀中~19世紀末之間,清朝治理臺灣時,不同族群之間的武裝衝突。「械」指武器,可能是農耕用的器具,也可能是足以殺死或殺傷人命的武器刀具。

有時械鬥會留下族群間長期無法和解的仇怨,例如1865年
羅東地區的林姓與李姓因賭博糾紛,陳姓居中調解。但林姓無法接受,使得陳姓與李姓聯合起來與林姓家族對抗。事後留下「陳無情、李無義、姓林仔娶家己」這句諺語。林家後代因此不與陳姓、李姓通婚。

械鬥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原漢衝突:原住民與漢人間的衝突

閩粵械鬥:閩南人與客家人的衝突(閩指閩南人,粵代表客家人)

漳泉械鬥:漳州人與泉州人

職業鬥陣:
一方是信仰田都元帥,使用桂竹筒包蛇皮的胡琴為主的西皮派。
一方是信仰西秦王爺,使用椰子殼做的胡琴為主的福祿派。
兩方各自設館、聚集門徒,常常因廟會出陣時的互相拚陣而鬥毆,演變成大規模械鬥。



頂下郊拚:
1853年泉州府三邑人為主的頂郊,與泉州府同安人為主的下郊,兩個不同的商會互相械鬥等。這件事還驚動家住新竹,臺灣第一位考中進士的鄭用錫,寫下臺灣文學史著名的「勸和論」來調停雙方的衝突,可惜成效不佳。



閩粵械鬥的遺跡─新竹六家林姓聚落義靈祠


 六家問禮堂旁義靈祠


義靈祠主祀朱羅伯公




義靈祠位於六家林先坤家族聚落問禮堂的後方,祭拜的是朱羅伯公。

據林家《西河林氏六屋大族譜》記載:林先坤與父親在此地開發了二十張犁大小的土地之後,常遭到泉州人突襲搶劫,幸好有一位姓馬的武功高手投靠,林先坤因此聘他為六張犁聚落的武術教練,教導子弟練武。並且在聚落周圍種植刺竹當城牆,把此地經營成具有防禦性質的聚落。

朱阿羅這時來到六家投靠,拜馬師傅學習武藝。之後馬師傅返回大陸,他就成為整個聚落的武術教練。

之後六張犁聚落又發生好幾次泉州人突襲搶劫的事件,終於與泉州人發生大規模械鬥。林先坤與朱阿羅分別率領聚落內的子弟兵將敵方殲滅。

正當為械鬥勝利慶功之際,接到地方官的傳票,林家被對方控訴犯下屠殺之罪。林先坤派人與對方求和被拒絕,對方要求以朱阿羅的人頭為交換條件。

朱阿羅只好犧牲自己為林家頂罪,向地方官自首,進入竹塹城迎曦門(現今新竹東門城)時,遭到埋伏殺害身亡。

後來林家感念朱阿羅的犧牲,在聚落東邊建立義靈祠,讓子孫永遠祭拜朱阿羅。

註:日治時代來台研究的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在他的著作《臺灣文化志》,有提到台灣族群械鬥有頂罪的現象。當時族群械鬥的雙方, 為應付府官府事後追究責任,會安排找人頂罪,由族人給予頂罪者安家費,並代為照顧留下來的家屬。

林家義靈祠,應該不是特殊案例, 而是可做為這一歷史現象的證明。



族群之間的融合

新竹縣北埔鄉有著名的古蹟金廣福公館,是清朝道光15年(1853),客家人姜秀鑾與閩南人周邦正在官方支持之下,共同設立的武裝拓墾組織。因為拓墾範圍侵擾到賽夏族傳統的生活領域,因此閩南人跟客家人面臨賽夏族強烈的威脅,只好團結起來,共同對抗與防守賽夏族。

因為對抗共同敵人的關係,閩南人與客家人相處和諧,沒有類似其他地區閩粵械鬥的紀錄。


北埔金廣福公館

「廣」是指客家人原來家鄉的廣東省,「福」是指閩南人家鄉的福建省。金廣福公館的名稱,代表客家人與閩南人共同合作開墾。



資料來源:

1.中文維基百科─臺灣分類械鬥

2.中文維基百科─西皮福祿械鬥

4.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新竹竹北].六家林氏古厝群


3.1995 〈神鬼與祖先的再思考:以新竹六家朱羅伯公的崇拜為例〉,刊於《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二),莊英章、潘英海合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215-229。 

5.陳板●十五朗圳再生

6.新竹縣東興國小20174網界博覽會穿越千甲網站●百年東興圳

7.羅烈師●義民爺的慈悲與公義

8.黃震南●《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獨立作家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