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3-1 家鄉開發的文物

壹、地方文史工作者

羅瑞霞老師專訪:瞇瞇眼的國小鄉土教師 羅瑞霞 客家故事說不完





貳、家鄉的文件:文字檔案


一、清同治13年(1874年)淡屬各庄人丁戶口清冊







可看見1874年竹北地區的老地名:六張犁庄(六家)、鹿場庄(鹿場里)、隘口庄(隘口里)、白地粉庄(白地里)等等.....





二、總理臺灣清賦稅局部政使司布政使前述臺澎兵備道為錄送事



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官員向上級長官呈報,新竹縣原住民與開墾居民發生武力衝突狀況頻繁,所以設隘防範原住民,這方面的賦稅各地狀況不一,縣內各地無法統一徵收同樣數量的稻穀。




三、清嘉慶7年(1802)周龍章立賣盡根田契



清嘉慶7年(1802)竹塹社平埔族人周龍章,將水田賣給枋寮庄褒忠義民亭(現今新埔義民廟)的首事(管理廟務)林先坤、王廷昌、吳立貴、黃宗旺,作為義民廟的永久產業。






四、清道光9年(1829)林門李氏立分鬮書


清嘉慶15年(1810) 竹塹六張犁林國寶響應政府政策,率領族人林秀春、林勉之,及五子武舉人林秋華等人前往噶瑪蘭冬瓜山(今宜蘭縣冬山鄉公所一帶)開墾,其中林勉之的兩個兒子清道光9年(1829)首次分家,將家產分成二分,抽籤決定並將過程寫成「分鬮書」,林國寶也是在場見證的族長之一。




參、家鄉的文件:老地圖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台灣民番界址圖局部
圖片攝自新竹縣史館常設展「水、土地與我們的故事」





日治時期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1898年)
資料來源: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肆、家鄉的器物

嬰兒搖床縮小模型

對比:現代嬰兒搖床、安撫椅




傳統製作紅粄的紅粄模


傳統製作紅粄的紅粄模


對比:現代紅龜粿製造機


傳統耕田器械─牛軛


傳統耕田器械─犁

水牛耕田影片


對比:現代耕耘機



製作湯圓的粄圓篩


對比:湯圓機


筷筒

對比:現代筷筒



日治時期縱貫鐵路通車後,私人修築輕便軌道,運行載人或載貨的台車模型

照片來源:攝自新竹縣史館常設展「水、土地與我們的故事」


圖片來源:翻攝自新竹縣史館常設展「水、土地與我們的故事」



新竹輕便鐵道地圖
繪製者:許育綸


對比:現代大眾捷運系統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家鄉的歌謠

渡台悲歌全文

渡台悲歌背景:

1938年彭發勝先生,由新竹縣芎林鄉的彭姓鄰居借得原稿抄錄,當時歌詞並無標題,於是教漢文學時以詩歌首句「勸君切莫過台灣」為主題。全文以客家話寫成,描述渡臺過程,用字悽慘悲切,後來的人以〈渡台悲歌〉來命名。


師大退休教授徐勝一先生認為:〈渡台悲歌〉的作者是清嘉慶九年(1805)來台的廣東省陸豐縣彭瑞瀾先生的兒子所寫,反映出當時客家祖先渡海來台,在台灣謀生所遇到的種種艱難與困苦。


渡臺悲歌內文節錄1:

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
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

作者勸客家鄉親不要到台灣,很多人去了再也沒回家鄉,家鄉親人想要知道他是否還活著都很困難。

渡臺悲歌內文節錄2:

大船還在巷口據,又等好風望好天,
也有等到二三月,賣男賣女真可憐。

衣衫被帳都賣盡,等到開船又食完,
也有乞食回頭轉,十分冤枉淚連連。


也有不轉開船去,船中受苦正艱難,
暈船嘔出青黃膽,睡在船中病一般。 



作者渡臺前在港口等待合適的風向,等了好久。聽說有人在渡口等了兩三個月,旅費用完,船還不能開,只好賣掉自己的兒女跟行李,等到開船時又早已用掉所有的錢,只好沿路乞討回家鄉。

等到終於開船,但是船航行過臺灣海峽,天氣與海上狀況不穩定,船隻的起伏讓沒有坐過船的人暈船,連膽汁都吐出來。



渡臺悲歌內文節錄3:

放此台灣百物貴,惟有人頭不值錢。
一日人工錢兩百,明知死路都敢行,
抽藤做料當民壯,自己頭顱送上山。



遇著生番銃一響,登時死在樹林邊,
走前來到頭斬去,變無頭鬼落陰間。 


作者認為當時台灣什麼都很貴,只有人命不值錢。為了一天兩百錢的工錢,就算明知道山上有出草獵人頭的原住民,也只好硬著頭皮上山工作,把生命葬送在山上。


渡臺悲歌內文節錄4:

又係百般微末處,那見有人賺錢還,
人想賺錢三五百,再加一年都還難。 


每有子弟愛來者,打死連棍丟外邊,
一紙書音句句實,併無一句是虛言。 



作者認為到台灣的人很難像外面傳言說一年能賺三五百錢,即使再加一年的時間都很難。

如果有子弟想要到臺灣的話,不如直接打死丟到外面去(誇張的氣話)。



參考資料:


徐勝一 ● 清初陸豐客家渡台時空背景之研究—〈渡台悲歌〉與〈渡台帶路切結書〉的聯想


曾學奎●臺灣客家〈渡台悲歌〉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