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2-1 英勇的抗日事蹟

教學簡報下載:2-1 英勇的抗日事蹟

中日甲午戰爭


日本聯合艦隊於黃海擊潰清朝北洋水師
(浮世繪畫師小林清親、井上吉次郎繪)



甲午戰爭背景: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自強運動

日本明治維新

日本位於亞洲東北部,是狹長型的一連串列島。自然資源不足,因此在德川幕府末期就有學者提出侵略中國東北的滿州、征服中國,同時侵略東南亞的主張,並且受到明治時期主政者的看重。

而日本在經歷美國海軍准將馬休‧培里率領艦隊直達江戶海灣,史稱「黑船來航」的事件之後,見識到西方世界的科學、武器與軍事的先進。

對國家前途深感憂心的地方領導人,推翻效率不彰的幕府政權,將政治權力歸還給明治天皇。並在天皇的支持下,全力學習西方的科學知識、議會制度、教育體制,以及建立新式海陸軍與現代化產業等,史稱「明治維新」。

1868年,明治天皇在京都發布著名的五條御誓文,宣告日本正式展開現代化的進程。

御誓文:

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
二、上下一心,盛行經綸。
三、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使人心不倦。
四、破除舊有陋習,以天地之公道為依歸。
五、廣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國之基業。

我國即將進行前所未有之變革,故朕躬身先眾而行,向天地神明宣誓,定斯國是,立萬民保全之道。盼眾卿亦咸秉此念,同心戮力。



另外在社會制度方面,廢除了幕府時期的階級制度,提倡四民平等(士農工商)。頒布廢刀令,禁止舊日武士佩刀上街,剝奪武士階級的特權。

文化方面則提倡學習當時的先進國家的社會文化及衛生習慣,翻譯來自先進國家的著作。甚至為改善日本人普遍比西方人還要矮小的問題,推廣西式飲食如麵包、牛奶、牛肉等。著名日式料理「壽喜燒」也是在這時期主要的食材由雞肉轉變成牛肉。

參考文章:


中國自強運動

中國清朝政府在經歷中英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的一系列戰敗與簽訂不平等條約,由思想比較先進的大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取得當時實際掌權的慈安、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的支持,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在全國展開工業的現代化運動。

當時引進大量西方科技及各類西方著作文獻,送留學生到海外學習。也引進西方的機器生產技術,在各省成立機器局與兵工廠等製造西式先進武器(輪船、槍砲)。同時也開採煤礦、建立織布局、鋼鐵廠、輪船運輸業務、電報局、郵局,更建立新式的海陸軍等。

金陵機器製造局自製的多管機關槍

可惜因為守舊人士反對、皇室婚喪禮與修建頤和園消耗大筆經費,讓自強運動受到影響。尤其是中國還是維持傳統儒家思想,讓改革停留在表面,政治體制大致上維持傳統。

當時德國首相俾斯麥,曾經評論過:「中國和日本的競爭,日本必勝,中国必敗。因为日本到歐洲來的人,討論各種學術,講究政治原理,謀回國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國人到歐洲來的,只問某廠的船炮造得如何,價值如何,買了回去就算。」

中日甲午戰爭的勝敗,就等於是對自強運動與明治維新的最佳驗證。

甲午戰爭

日本國內一直有征服韓國(朝鮮)的主張,1882年出兵協助朝鮮平定叛變、1884年煽動朝鮮政變被清軍平定。

清朝政府與日北在天津簽訂中日天津條約,約定如果朝鮮如果有事需要出兵協助,應該行文知會另一國。事件平定後,需立刻撤軍。

1894年,朝鮮東學黨號召農民起義政變,朝鮮政府向清朝政府求救。清朝軍隊出動支援,並按照天津條約內容告知日本。

日本藉口保護使館和僑民,向朝鮮增派軍隊,且攻佔王宮。清朝政府於是加派兵力支援朝鮮

兩國軍隊於是在朝鮮海域與陸地都發生激烈大戰,連中國遼東半島都成為戰場。清朝政府號稱無敵的北洋水師被日本海軍擊潰,陸地戰爭也被日軍擊敗。

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代表李鴻章與日本政府在日本下關市春帆樓簽訂著名的馬關條約。

條約重要內容有:
1.確認朝鮮為獨立國家
2.永久割讓臺灣、澎湖群島,以及遼東半島(後來其他國家介入,讓日本歸還遼東半島)。


臺灣民主國

臺灣民主國是1895年短暫存在臺灣的政權,只維持了150天。

國立臺灣博物館的臺灣民主國國旗摹繪本

馬關條約談判期間,即將割讓臺灣、澎湖的消息透過洋行與外國人傳回臺灣,讓臺灣民眾與官員十分氣憤。與此同時,日軍也先行佔領澎湖,切斷清朝與臺灣之間的聯絡與援助。

地方上的士紳聯合起來,向臺灣巡撫唐景崧表達與日本對抗的決心。唐景崧原先想私下潛逃回中國,但被地方士紳強行留下。

到了條約正式簽訂之後,唐景崧與地方人士商議之後,被推舉為臺灣民主國的總統,在1895年5月25日發布「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

宣言內容提到:「惟是台灣疆土,荷鄭大清經營締造二百餘年,今須自立為國,感念列聖舊恩,仍應恭奉正朔,遙作屏籓,氣脈相通,無異中土」。且年號「永清」,可見臺灣民主國在成立之初,就不是現代國際社會中的正常國家,希望有國際介入調停,日本退出,再回歸中國的機會(如俄羅斯、德國與法國介入,日本歸還遼東半島)。

臺灣民主國除了有自己的國旗、國璽,為了籌措軍事費用,甚至發行了自己的郵票官銀票


1895年乙未戰爭與臺灣民主國的滅亡

5月27日,日軍近衛師團與總督樺山資紀在沖繩會合。
5月29日,日軍登陸。
6月2日,清廷代表李與日本代表完成台灣交接。
6月3日,獅球嶺砲台與基隆被攻陷,民主國正規軍戰死者在200人以上。
6月3日敗兵退入台北,引發城內秩序大亂。
6月4日傍晚,總統唐景崧化妝成老婦,帶著銀兩逃出台北。
6月6日,唐景崧搭上德國商輪鴨打(Arthur),從淡水逃往廈門。
6月7日,副總統丘逢甲得知唐景崧率先逃亡後,也決定跟著逃亡,帶著十萬兩白銀的起義款項逃往廣東嘉應(連橫.臺灣通史卷36)。
6月11日,泉州人辜顯榮代表艋舺士紳迎接日本軍進入台北城。
6月19日,日軍開始南下進攻桃園、新竹。
6月22日前鋒部隊佔領竹塹城前後,開始遭到客家烈士吳湯興(苗栗銅鑼人)、姜紹祖(新竹北埔人)、徐驤(苗栗頭份人)等人率領的義勇軍的游擊式「壯烈反抗」。
6月26日,眾人在台南擁立民主國大將軍、黑旗軍統帥劉永福為第二任大總統,遷都臺南。

8月下旬,日軍與義勇軍各自集結於彰化八卦山一帶。
27日,日軍開始零星砲擊八卦山的抗日義勇軍陣地。
8月29日半夜發動進攻,歷經八小時的激戰,於當日上午八時取得勝利。此役為乙未戰爭最大的正面 會戰,史稱「八卦山之役」。

10月11日,嘉義陷落。
10月16日,旗後砲臺被攻陷,守將逃往臺南。
10月18日,日軍以騎兵逼近臺南。守將聽聞劉永福潛逃的消息,也將軍隊帶入山區。
10月20日,劉永福見大勢已去,與其義子劉成良搭乘英國籍商船「塞里斯輪」逃往廈門,臺南城內秩序大亂。
10月21日,地方士紳懇請英國牧師巴克禮及宋忠堅等人向日軍交涉,巴克禮與及教徒手持英國旗在夜間前往軍營,引導日軍不流血和平入城,日軍由小南門順利進入臺南城,至此臺灣民主國正式滅亡。


抗日英雄

對比清朝政府官員唐景崧、丘逢甲不戰而逃,臺灣本土居民在缺乏糧餉、訓練不足、武器裝備缺乏的惡劣狀況下,依然堅持抵抗日本,這種精神可歌可泣。

桃竹苗地區在乙未戰爭時,三位客家領袖組織義勇軍對抗日本,分別為苗栗銅鑼灣的吳湯興、苗栗頭份的徐驤、與新竹北埔的姜紹祖。以游擊式的方式給予日軍不小的打擊。

吳湯興:
義勇軍大統領,1895年4月響應臺灣民主國號召,召集民間義勇軍守衛鄉里。8月在八卦山之役與徐驤共同對抗日軍。吳湯興在猛烈砲火中陣亡,年紀只有35歲。

消息傳回家鄉,妻子黃賢妹投水自盡,雖被旁人救回,不久又絕食而死。

徐驤:
乙未戰爭時也只有35歲,號召民眾組成田賦軍與吳湯興、姜紹祖共同抗日。兩人身亡後,徐驤又加入南臺灣義軍,最後在斗六與日軍纏鬥時陣亡(另一說法是在台南被砲擊身亡)。


姜紹祖:
姜紹祖是北埔金廣福墾號創辦者姜秀巒的曾孫,1895年參與乙未戰爭時只有19歲。

7月新竹被日軍攻陷,義勇軍圖謀反攻。
7月10日姜紹祖在枕頭山(今天新竹市中山公園)兵敗被日軍俘虜,隔日在獄中吞食鴉片膏自盡。留下絕筆詩:「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


抗日三猛:南部林少貓、中部柯鐵虎、北部簡大獅

林少貓:
在今天的屏東縣萬丹鄉出生,經營碾米廠、也在市場販售魚跟豬肉,逐漸致富。

甲午戰爭戰敗,割讓臺灣澎湖消息傳來,林少貓散盡家財,招募閩南人與客家人一千多人,與七百名排灣族人組成抗日部隊。

被總督府稱為南台灣最剽悍、最棘手的人物。

日本人懸賞鉅款暗殺林少貓,也多次不成功。只好請地方人士出面勸降。1899年五月,勸降成功。但1902年五月,日軍又對林少貓展開圍剿行動,林少貓中彈身亡,日軍在此次行動中牽連殺害與林少貓有來往的親友達到700人以上。

柯鐵虎:
1895年時,年僅二十歲,招募數百人以雲林大坪頂為根據地抗日,並將大坪頂地區改名為「鐵國山」。

1896年日軍在雲林搜捕掃蕩抗日份子,焚燒居民房屋三千八百多棟,無辜被處死的百姓達七百多人,柯鐵虎領軍與日本軍隊抵抗,使日軍傷亡慘重。

一連串戰鬥過後,日本改採招降政策,允諾鐵國山保有一定的武裝力量,且保有相當程度的自治權力,1899年柯鐵虎考量與日軍武力差異之後,歸順日本。

但後來日軍毀壞承諾,暗地集結兵力包圍柯鐵虎的住處,柯鐵虎再次起兵對抗日本,但力量大不如前,在山區到處轉移躲藏,1900年二月,柯鐵虎病重身亡。

簡大獅:
簡大獅本名簡忠誥,年輕時回鄉掃墓,與人打賭,將宗祠門口的石獅舉起來,大家稱讚他力氣大過石獅,因此取外號為「大獅」。

1895年12月,簡大獅率領一千多人參加抗日行動,兩次圍攻台北城。後來又在金山、石門一帶以打游擊方式對抗日軍。

1898年被日本招降,但不久之後又秘密準備反抗日本政府,被日軍追捕,偷渡到廈門。

日方得知之後,要求清朝政府逮捕簡大獅。

1900年清朝官方與日本人員在福建漳州逮捕簡大獅,被捕後簡大獅向清朝政府提出聲明,他的抗日行動讓日本人認為他是土匪,但清朝政府應該視他為義民。既然被抓,「生為大清之民,死為大清之鬼」,寧願清朝政府處死他,也不願意死在日本人手裡。

但清朝政府依然引渡條約將簡大獅交由日本帶回臺灣接受審判。1900年3月29日,簡大獅在台北被處決。

簡大獅被處刑後,進士出身的清朝江蘇詩人錢振鍠寫詩哀悼:「痛絕英雄瀝血時,海潮山湧泣蛟螭,他年國史傳忠義,莫忘臺灣簡大獅。」


羅福星:
父親是廣東客家人,到印尼去經商;母親是印尼華僑。羅福星在印尼雅加達出生,之後隨父母回廣東。18歲時跟隨祖父來臺灣,就讀苗栗公學校,學習日文。

1906年跟隨祖父回廣東,加入中國革命黨人的行列。1907年加入孫中山所領導的同盟會,1911年參加廣州黃花崗之役。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之後,羅福星回到臺灣成立同盟會支部,進行抗日運動,提出「驅逐日人,收復臺灣」的口號。

1913年9月,日本新竹警察一批槍枝被偷,日方查案時偵破羅福星建立的抗日組織。12月時,羅福星逃到淡水想搭船潛逃回中國,但是被日方逮捕。

日本總督府在苗栗成立臨時法院,審訊相關人員,被稱為苗栗事件。以羅福星為首的20位反抗者,被日方絞刑處死。


余清芳:
以供奉五福大帝的台南西來庵為根據地,宣稱自己有神力,藉宗教信仰的力量招募信徒,秘密籌組「大明慈悲國」,打算武力反抗日本政府。


余清芳被日本逮捕後的資料照片

1915年,日本政府獲知余清芳準備武力抗日,於是進行逮捕行動。余清芳在當年7月6日,以「大明慈悲國奉旨平臺征伐天下大元帥余」名義發表了《大元帥余告示文》,正是起兵對抗日本政府。

8月初突襲多處日本警察廳,多名日本警員與眷屬遭到襲擊身亡。8月6日,日軍步兵、砲兵與憲兵在噍吧哖(今台南市玉井區)與余清芳交戰。余清芳部下只有兩門舊式大砲與幾把槍,大部分人的武器是鋤頭、斧頭、鐮刀等農具與宋江陣中的兵器,數百人陣亡,只好退到附近的虎頭山建立堡壘與日軍對峙。

1915年8月22日,余清芳參加鄉民的宴會,鄉民在酒酣耳熱之際,將余清芳等人綁縛送交日軍。

事後,包括余清芳在內,遭到判處死刑的人數高達866人,人數多到讓日本國內與國際之間都大為震撼,日方在壓力之下,將四分之三的死刑犯減刑成無期徒刑,但余清芳及其他主事者依然被日方處決。

之後日方依據名冊與口供,在台南地區進行大規模清鄉行動,有許多村莊甚至遭到大規模屠殺,至今台南地區仍有許多地方有「殺人埔」的地名流傳。

台南市文化局透過日治時期的戶籍登記檔案,調查玉井、楠西、左鎮及南化等台南山區四行政區的死亡受難人數,至少達到二千八百卅二人。

莫那‧魯道:
莫那‧魯道是原住民族的賽德克族頭目,他的部落原先歸順日本統治。年輕時也曾接受日本總督府招待,到過日本參訪東京、京都、與名古屋等日本城市。也參觀過當地兵工廠、軍校、軍隊等,對日本軍隊的強盛留下深刻印象。

賽德克族相信,男人要經過獵首(砍下敵人的人頭)、女人要學習精湛的織布技巧,才有資格紋面(在臉上刺青)。

紋面的成年人,才能在死後踏上彩虹橋與祖靈相遇,回到祖靈的懷抱。但紋面與獵首的習俗,都被日本政府以野蠻不文明的理由禁止,雙方的衝突越來越多。

再加上日方限制原住民打獵場所,開發山林侵犯原住民生存領域、強制原住民服勞役等都加深賽德克族的不滿。

最後莫那‧魯道趁日本人舉辦霧社運動會時,率領自己部落與鄰近部落發動突襲,以出草獵首的方式血祭祖靈,稱為霧社事件。

日本政府大為震驚,立即調派臺灣各地軍隊、憲兵、警察組成討伐部隊,征討賽德克族。但賽德克族熟悉地理環境,且人人抱著必死的決心展開游擊戰,讓日方死傷慘重。

日軍久攻不下,竟違反當時國際公約,出動空軍投下毒氣彈。賽德克族見大勢已去,紛紛以上吊或槍擊的方式自盡。

參與霧社事件的六個部落,共1236人,總計有644人死亡,其中267人被殺、290人自殺,剩餘35人投降。

此次事件是日治時期,原住民反抗日本最大規模的事件。

2011年,導演魏德聖將漫畫家邱若龍的作品《霧社事件》改編,將拍成電影《賽德克‧巴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