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冬至

 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一年當中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圖片取自花蓮縣花崗國中王建忍老師作品-太陽視運動軌跡模擬器



冬至是中國傳統文化裡的一年二十四節氣之一,約在陽曆的12月21日到12月23日之間。由於它是一年裡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過了這一天,白天漸漸變長,人們也逐漸看到冬盡春來的希望。

古人也相信,這一天雖然陰氣最重,但陽氣開始復甦,所以也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

 

也因此,冬至這一天被古人視為一個很重要的節日,有各式各樣的祭祀,或是過節的慶祝活動。

西元1696年,曾經擔任臺灣最高地方官的高拱乾在他編修的「臺灣府志」裡留下當年臺灣人過冬至的習俗:『冬至,人家作米丸祀眾神及祖先,舉家團圞而食之,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謂之「餉耗」.是日,長幼祀祖、賀節,略如元旦.

米丸應該就是現代湯圓的古代版,當年的臺灣人在冬至這一天做湯圓祭拜神明與祖先,接著一家團圓在一起共同享用湯圓,說是這樣可以長一歲。也有人會在大門、窗戶、各項重要的生活用品上黏上一個湯圓,來感謝它們這一年來的辛勞。



A5324

冬至湯圓(照片拍攝:SAM Cheong)

這跟近年來臺灣的冬至習俗非常的相似,可以從這裡看見文化與風俗習慣的代代相傳,綿延不絕。

我們
也可以在某些廟宇的門神彩繪,看到象徵二十四節氣的神明,以下是雲林縣北港朝天宮與屏東縣東港南隆宮門上的冬至神。
手拿笏板的冬至神
2015年11月14日拍攝於北港朝天宮
 
  
雙手捧著奏章的冬至神
2002年11月拍攝於屏東東港南隆宮


古代到了冬至,朝廷會舉行大型的朝會,皇帝接受百官以及藩屬國的祝賀,因此冬至神以全身穿戴官服、官帽,手拿笏板或奏章的官員為造型。
        
笏板:
上朝見皇帝時,事先紀錄好要跟皇帝報告的事項,以免跟皇帝稟告時忘記,算是小抄的一種

奏章:跟皇帝報告的事項如果很長,寫成書面的文字,交給皇帝閱覽。




除了吃湯圓、祭祖之外,臺灣現在還有一種「補冬」的習慣。因為中醫相信在冬至這一天燉煮藥材進補,身體最容易吸收藥效,且不容易上火。所以大家習慣在這一天用「十全大補」、「八珍」等補身體的藥物與雞、螃蟹等一起燉煮食用。


此外,臺灣早期還有一項很有意思的習俗「雞母狗仔」,現今澎湖地區還保留得很完整。
 
以前的人生活比較困苦,即使冬至祭祖也捨不得殺豬殺羊祭神,於是用糯米捏成「牛、豬、雞、魚、狗、貓」來祭拜祖先與神明,並祈求家中可以六畜興旺。

小朋友還會把蒸熟放涼後的雞母狗仔拿來玩鬥牛的遊戲,誰的雞母狗仔頭斷掉,就要連同身體一起送給對方。




2012年12月23日 華視新聞



台南地區也有個特殊的習俗,冬至要吃菜包,傳說跟漢朝醫聖張仲景有關。

據說他退休後回到家鄉,看見家鄉居民為了生計奔波,冬天到了還得在寒冷中工作,把耳朵凍傷。於是他想到把羊肉、辣椒以及祛寒的藥物熬煮切碎,包在餃子皮裡,做成耳朵的樣子給鄉親吃,把這藥方稱為「祛寒嬌耳湯」。

台南地區現今的菜包則把外皮改成類似包子的麵皮,做成菜包,又稱為冬至包。
圖片取自2015年12月10日 聯合新聞網 記者黃宣翰 報導


參考資料:
1.維基中文百科─冬至
2.高拱乾《臺灣府志》 卷七 風土志 歲時
3.聯合新聞網2015-10-22新聞─澎湖迎冬至 捏雞母狗、菜繭
4.倫敦男孩部落格─冬至吃湯圓 老台南人吃菜包 府城百年傳統

5.聯合新聞網2015-10-10新聞─府城古早味冬至包-買氣增三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