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4日 星期三

2-2 廟宇與老街

廟宇的功能


竹北市信仰中心─竹北天后宮



廟宇舉行宗教儀式,為信徒解除厄運。




廟宇舉行遶境祈福,祈求地方平安




竹北天后宮主祀神─媽祖

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與臺灣普遍信仰的海上守護神。宋元史料上記載媽祖姓「林」名「默」,是宋朝福建莆田湄洲人。

生前是位能夠知人禍福的巫女,死後家鄉人民為她建立廟宇,後來因為諸多靈驗事蹟,得到宋朝、元朝、明朝與清朝歷代皇帝的封號,從「崇福夫人」升格到「天妃」、「天后」。


信徒普遍尊稱為「天上聖母」。

特別是在清朝時期,臺灣幾次重要的民眾反抗政府戰役,平定戰役有功的將領,戰後幾乎都有奉獻匾額或興建媽祖廟,感謝媽祖在戰爭中的庇佑。

一方面將功勞歸給媽祖,避免功勞太大遭到其他官員甚至是皇帝的懷疑或忌妒;一方面也可以為清朝政權做宣傳,宣稱自己是有神明庇佑的正當統治者。

延續到現代,媽祖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海洋守護神,而是信徒心中萬能的守護者。







伯公信仰(土地公)


 竹北市隘口里曾屋伯公,位於農田邊的大樹下


以石頭堆疊而成的伯公
這是伯公(土地公)信仰的古老型態,早期先民渡海來臺,經濟不富裕也無法延請師傅雕刻神像,在農田邊用幾顆石頭堆疊起來,就代表伯公守護農田與家園。


 竹北市福德街德馨宮
中型規模的土地公廟

當聚落的居民越來越多,地方經濟越來越好的時候,居民會希望能夠為守護家園的伯公蓋起遮風避雨的小廟。

等到發展成為足夠大的聚落,居民們也會為伯公蓋起更大規模的廟宇,供民眾參拜或是舉行較大規模的廟會與信仰活動。


竹北市德馨宮位置圖


德馨宮主祀神─福德正神(土地公)



土地公為土地的守護神,正式名稱為「福德正神」,客家人則稱為「伯公」。也被民間視為財神或福神。傳說土地公為周朝的稅官「張福德」,為人公正、體恤民間疾苦。但死後接任的稅官橫征暴斂,人民想起張福德在生時的種種好處,於是建廟祭祀,稱為「福德正神」。

土地公在民間信仰裡,相當於現代行政體系的里長,所以管轄區域雖小,卻是跟民間最親近的神明。也有人相信在活著多做好事,有功於民的人,死後會被升官成為土地公。



義民信仰

新埔褒忠義民廟

乾隆51年(1786)時,彰化天地會的首領林爽文起兵叛變,鳳山縣莊大田在南部舉兵響應,戰火蔓延全台灣西部。

林爽文的部將王作,甚至攻陷竹塹城(現今新竹市)。當時竹塹城內的最高長官淡水廳同知程峻被殺害,幕僚壽同春到各地召集民間人士,一起組成義軍對抗天地會。

而王作這支部隊,所到之處都為了籌集軍餉與糧食到處搶劫,因此不論是閩南人或客家人的村莊,都有人團結起來為了保衛家園組成義軍跟王作部隊作戰。

當時六張犁地區的林先坤也召集族人與底下的佃戶一起組成義軍與天地會軍隊作戰,最終獲得勝利。

但既然是戰爭,難免有犧牲與死亡。戰後,有位王廷昌出面,自己準備銀兩,請人(鄧伍得)到各處為戰死者收屍,並且與林先坤、黃宗旺、吳立貴等地方人士,一起建造戰死者的墳墓並建立祭祀的廟宇,墳地與廟地則是由戴禮成、戴拔成、戴才成兄地捐獻而來,就是今天在新埔鄉的枋寮褒忠亭義民廟。

褒忠亭義民廟義民塚.jpg
Outlookxp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4.0, 連結

義民廟後方,收葬義民爺的義民塚


同治元年(1862),彰化發生戴潮春事件,因為清朝政府鎮壓八卦會(天地會分支),首領戴潮春因此率領手下與清朝政府對抗,範圍遍及整個中臺灣與北臺灣部分區域。這時新竹縣的義民軍以劉維翰、姜殿邦、張元清為首,再次出征作戰保衛鄉土。

戰後,居民將戰死者葬於義民廟烈士墓旁,稱為付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