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4-1 來到福爾摩沙的紅毛人

更新教學簡報:4-1 來到福爾摩沙的紅毛人

蓬萊仙島:

西元前219年,徐福上書秦始皇:「海中有三座神山,叫蓬萊、方丈、瀛洲。有仙人在裡面居住。」於是秦始皇命徐福帶領少年男女數千人,出發往海上仙山求取長生藥,之後徐福再也沒回去。

有一派說法是徐福到了日本,在日本當地教導居民耕田、醫藥等技術,並且成為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


三座神山的地點無法確定,有人認為就蓬萊仙島就是臺灣。



日本和歌山縣徐福公園裡的徐福雕像




大航海時代中,活動於臺灣一帶海域中的武裝商盜集團人物:甲必丹李旦、顏思齊、鄭芝龍


李旦:

被西方人稱為甲必丹(英文 : Captain / 西班牙文:Capitán,船長的意思)。受到日本海盜集團的幫助,建立武裝船隊,往來日本、臺灣與東南亞之間,與當時荷蘭、英國船隻做貿易。


顏思齊:由於史料太少,曾被學者懷疑是虛構人物,或是李旦的化名。根據少數的史料與東印度公司的紀錄,可能是李旦的副手。傳說曾率領船隻以今天的雲林北港為根據地,進行海上貿易與海盜行為。


鄭芝龍:在荷蘭文獻裡稱為「一官」。傳說是李旦的義子,接收李旦與顏思齊的勢力,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商盜集團,連當時明朝政府的船隻也要乖乖繳保護費。

《臺灣通史卷廿五商務志》:「初,芝龍駐安平,自為堅艦,貿易於南洋群島。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每舶例入二千金,歲入以千萬計,以此富敵國。」


荷蘭人眼中的鄭芝龍(台階上綠色衣服者)

武裝商盜集團:船隻配備大砲與其他武器,一方面從事海上貿易,一方面也進行海盜行為的武裝集團。

其他商人繳交費用,懸掛該集團的令旗,就可以受到保護順利行船與貿易。若是不肯聽從命令與交錢,就會被搶劫。


中國帆船─戎克船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所藏戎克船模型


還遺留在台灣民間信仰的戎克船
「東港迎王」祭典中,代天巡狩的王爺所乘坐的王船



燒王船儀式中,豎起桅杆,揚起船帆的王船


艋舺小船:
原住民所乘的小船。早期平埔族原住民乘船在今天的臺北市萬華區附近與漢人做交易,於是該地便以原住民所乘的船隻「艋舺」命名。




西洋帆船:
東印度商船(East Indiaman),是17~19世紀具歐洲貿易實力的東印度公司所建造的商船,最初是為了多載貨物與人而設計,但為了在海上保護自己,也設計了自衛的武裝來防禦海盜。


荷蘭東印度商船的複製品


世界地圖─臺灣與荷蘭的位置


補充:鄭和下西洋

明朝永樂年間(1405~1433),為了尋找在政變中失蹤的前任皇帝建文帝,以及向南洋諸國宣揚大明國威。中國明朝皇帝明成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歷經七次航行,途經東南亞海域、印度洋、最遠到達非洲東部。

可惜七次出航之後,明朝又恢復海禁政策,不許人民出海進行貿易或移民。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資料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鄭和下西洋世界圖.png


補充:歐洲地理大發現(15、16世紀)

貿易需求:

歐洲社會對東方商品(例如香料《胡椒、肉桂、丁香等》)的需求一直很高,但貿易路線被義大利與鄂圖曼土耳其的商人所掌控,許多人希望尋找一條從海上通往亞洲的新航路,以拓展東西方的貿易。


宗教需求:

傳說東方有個基督教王國,歐洲人一直想找尋它,一起夾擊由伊斯蘭教掌控的國家與地域。


政治需求:

位於歐洲邊緣伊比利半島上的西班牙與葡萄牙,無法抗衡傳統歐洲強權,更無法掌控地中海的貿易路線,一直積極想往地中海以外的世界發展。


現代歐洲地圖


隨著造船技術進步與羅盤的廣泛使用,葡萄牙首先展開海上探險,迪亞士(西元1487)發現非洲南端好望角、達伽馬繞過好望角(西元1497~1498),抵達印度,發現前往東方新航線。

1492年,哥倫布獲得西班牙王室資助,橫渡大西洋,抵達美洲大陸(當時以為是印度)。

16世紀初,麥哲倫率領西班牙船隊,繞過南美洲並橫渡太平洋,雖然麥哲倫本人在菲律賓喪生,但船隊繼續完成環繞地球一周的航程。



荷蘭人進駐臺灣

葡萄牙在1526年開始經營澳門貿易據點、西班牙在1565年占領菲律賓,1571年控制馬尼拉。荷蘭人直到1593年才第一次派遣艦隊尋找通往亞洲的航路。因為船隊建造成本太高、荷蘭原來的航海貿易船隊無法獨立負擔,且很難對抗西班牙與葡萄牙的船隊。1602年各家公司獲得荷蘭議會授權,組成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VOC)。


與現代從事商業貿易的公司不同,荷蘭東印度公司不但有自己的船隊,為了對抗海盜及其他國家勢力,還有自己的武器與軍隊,可以在海外殖民地收取稅金、指派治理官員,甚至對外發動戰爭等現代國家政府才有的權力。


想要在亞洲東部建立貿易基地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兩次進攻已經被葡萄牙人佔有的澳門都失敗。西元1604年,東印度公司艦隊指揮官韋麻郎(Wybrand van Warwijck)佔領澎湖。當時附近的明朝海軍指揮官沈有容帶領軍隊與韋麻郎對峙、進行談判。最後韋麻郎於1604年12月離開澎湖。

(現今澎湖天后宮還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可以見證這段歷史。)



澎湖天后宮

資料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澎湖天后宮#/media/File:Penghu_Tianhougong_20150618.jpg




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
資料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media/File:澎湖天后宮|沈有容諭退紅毛番.jpg

到了1622年,荷蘭又攻擊澳門被葡萄牙人擊退,於是再次登陸澎湖,並且決定在澎湖馬公島的風櫃尾建築城堡,準備作為進行貿易的長期根據地。且在同年8月,派人往廈門與明朝官員做接觸,希望能夠與明朝展開貿易。

1623年10月,荷蘭更派出五艘船隻的艦隊,進到福建漳州河,明朝政府這才同意展開協商。但在協商期間,明朝官員用計謀衝撞荷蘭船隊,俘虜荷蘭船員。

1624年,明朝軍隊攻擊風櫃尾城,兩次攻擊都無功而返。五月,甲必丹李旦接受明朝官員委託,居中替明朝與荷蘭之間調停、談判與擬定合約(傳說鄭芝龍擔任雙方之間的翻譯),勸說荷蘭退出澎湖,前往大員(臺灣臺南一帶),但最後談判依然破裂。

1624年8月,明軍包圍風櫃尾城堡,荷蘭與明朝雙方達成協議:「荷蘭退出澎湖前往大員,明朝政府願意每年派船前往大員與荷蘭進行交易。」

1624年9月,荷蘭拆除風櫃尾城堡,船隊航向大員,臺灣正式進入荷西時代。


想想看:

為什麼當時明朝政府不同意荷蘭人在澎湖建立貿易基地,反而同意荷蘭前往臺灣大員建立城堡,進行貿易?



台南安平古堡
荷蘭普羅民遮城遺跡


台南赤崁樓

荷蘭普羅民遮城遺跡


延伸閱讀:

400年前荷蘭人建大員市鎮 台南考古發現:遺跡保存良好

2020年02年05日自由時報新聞




荷蘭建造台灣第一城 400年大員市鎮開挖 

八大民生新聞 20200512



荷蘭建造台灣第一城 400年古地圖揭開神秘古鎮面紗

八大民生新聞 20200513



荷蘭建造台灣第一城 台南甜食傳統之謎 

八大民生新聞 20200516


竹北火車站附近的紅毛田老地名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1898日治時期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


新竹縣新豐鄉紅毛港庄老地名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1898日治時期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


荷蘭與漢人、原住民之間的關係

荷蘭人對於願意臣服的原住民,引進歐洲封建制度治理。荷蘭人為領主,原住民為封臣。每年召開地方會議,確認兩者間的協約與地位。原住民只要服從荷蘭政府,繳納年貢(每戶每年20斤稻米或4張鹿皮)就享有一定的自治權力。

從召開地方會議的安排來看,可以看見荷蘭人、原住民、漢人之間的地位高低。

開會時,長官及議員皆坐在較高的亭子,原住民則坐在較矮的桌椅上,顯示雙方地位有差距。通常漢人是無法出席地方會議的,如有出席,也只是在會議上端茶送點心,表示漢人只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屬下。





荷蘭人對不服從原住民的鎮壓行動
小琉球拉美島事件

事發:1622年,荷蘭船隻金獅子號因避風暫停拉美島(現今屏東縣小琉球),派船員上岸取水但一去不返,後來才獲知上岸的船員全部遭拉美島上的原住民殺害。

第一次出征:1633年,荷蘭長官決意懲罰拉美島原住民,帶領300名荷蘭士兵、水手與居住於新港附近的平埔族人討伐拉美島。由於對小琉球地形不熟悉,此次征討行動失敗。

第二次出征,1635年4月荷蘭再次出征拉美島,找到原住民躲藏之洞穴,封鎖洞窟後在洞口放火,產生煙霧將躲藏在洞裡面的原住民逼出來。圍困一個月後入洞查看,裡面發現約二三百名屍體。並將俘虜的三百多名男人、婦女、小孩等俘虜到大員。

節錄1636年5月7日熱蘭遮城日誌:這些人因他們的頑固性格(不肯向我方的人投降)而遭受這麼悲慘的情形,真是一件遺憾的事,看起來萬能的神是為要公正懲罰這鹵莽的異教徒(因他們所犯殺死我方的人以及其他人的罪行,違反人性自然而且合理的本性,是所有人的敵人)而讓這事情如此發展的。

(該洞穴後來被命名為烏鬼洞,現在是小琉球著名觀光景點)

第三次出征:1635年6月,又有荷蘭軍人在拉美島被殺害,荷蘭人動員附近平埔族原住民組成聯軍討伐,殺死拉美島原住民300人以上,俘虜五百多人。

被俘虜的拉美島原住民,男性被送到大員服勞役,女性與小孩被分配到新港社或荷蘭人家庭成為荷蘭人的妻子或被當成荷蘭小孩養育長大。

1644年荷蘭人再次到拉美島將島上殘存原住民抓回大員,此後島上再無原住民蹤跡。

荷蘭人傳教士尤羅伯於1647年向東印度公司董事會控訴對拉美島過當的復仇。





漢人大規模反抗
郭懷一事件

背景:士兵徵收人頭稅惡行、砂糖產業的衰退

士兵徵收人頭稅惡行
1630年開始,臺灣殖民地的開支大幅增加,被巴達維亞當局要求增加財源。因此荷蘭人在臺灣原有稅收之外,又開徵人頭稅,並派出士兵檢查是否繳清人頭稅。

但執行巡查的士兵,卻做出種種無法讓人忍受的事情:故意沒收已繳清的人頭稅單,奪走漢人的家具或工具,甚至是夜間進到家裡臨檢等等。

1651年漢人領導者集體向荷蘭人陳情,但因為人頭稅是重要財源,只禁止了夜間臨檢。

砂糖產業衰退
砂糖是當時臺灣出口的重要貨物,荷蘭給予免稅的優惠之外,並且招募大批漢人來臺種植甘蔗。

1650年甘蔗種植面積到達高峰,農民的工資也很高,導致甘蔗田主人無法雇用足夠的人力來採收,讓大批甘蔗腐爛在田裡。

隔年開始,農田主人除了減少甘蔗種植面積,也減少了農民的工資。到了1652年,甘蔗種植面積減少了一半以上,導致大批漢人農民失業。

反抗爆發
1652年9月,大約有四到五千名漢人在首領郭懷一的領導下反抗荷蘭人,是當時漢人在臺人口數的四分之一。雖然有人數優勢,但武器只有鐮刀、鋤頭等農具等,無法抵抗荷蘭士兵的火槍與協助荷蘭的原住民援軍。

郭懷一在敗退逃亡時,被新港社原住民用箭射死,其他領導人則被捉住,施加酷刑而死。整場事件只有維持十二天,約有三到四千的漢人被殺死或餓死。

有些史學家認為這次事件,是日後臺灣漢人大規模反抗統治者的開端。


西班牙與台灣


荷西時期,西班牙與荷蘭勢力範圍地圖



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為1626至1642年間,共16年,由西班牙菲律賓都督府管轄。雖然台灣很靠近已是西班牙帝國版圖的呂宋島,西班牙人卻沒有完全佔領台灣,反而讓荷蘭共和國奪得先機。

直到1626年,為了突破荷蘭人對菲律賓馬尼拉的貿易封鎖,才出兵雞籠,並逐步征服北台灣。可是西班牙人無力驅逐荷蘭人,也無法賺取足夠的利潤來維持駐軍的花費,反而要靠馬尼拉補助北台灣的經營。因此馬尼拉經濟衰退以後,西班牙人就縮減駐軍,給了荷蘭人可乘之機。最後在1642年荷蘭人攻陷雞籠,結束西班牙人的統治。

天主教的傳佈

原本西班牙人的傳教範圍,只限於基隆、淡水城堡外附近的部落。西班牙人勢力擴大以後,傳教士開始往淡水河中、上游以及宜蘭移動,甚至不用士兵作伴,也可以安全地在原住民部落施洗 。

只是北台灣裁軍以後,西班牙勢力大幅衰退,傳教士也就無力遠離城堡去傳教。

基本上原住民係考量部落的安全,才肯接受天主教。有傳教士在,西班牙士兵較不會來騷擾,也可和西班牙人合力對抗敵對部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